• 天使爱科学
    天使爱科学
  • 新书发行
    新书发行
  • 卫生防疫培训
    卫生防疫培训
  • 悦安健康助力北京大学AED项目启动
    悦安健康助力北京大学AED项目启动
  • 仁济悦安
    仁济悦安

正确处理手指切割伤

急救培训:正确处理手指切割伤

  1. 如果出血较少且伤势并不严重,可在清洗之后,以创可贴覆于伤口。不主张在伤口上涂抹红药水或止血粉之类的药物,只要保持伤口干净即可。
  2. 若伤口大且出血不止,应先止血,然后立刻赶往医院。具体止血方法是:伤口处用干净纱布包扎,捏住手指根部两侧并且高举过心脏,因为此处的血管是分布在左右两侧的,采取这种手势能有效止住出血。使用橡皮止血带效果会更加好,但要注意,每隔20-30分钟必须将止血带放松几分钟,否则容易引起手指缺血坏死。

心源性猝死的先兆症状

心源性猝死“盯上”中青年

心脑血管疾病是西方工业国家人口的第一死亡原因,而心源性猝死又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。在西欧,心源性猝死每年发病人数大概有30万,而平均生还率却只有2%~3%。在我国一个关于心源性猝死的研究项目中,参与研究的专家在北京市、广州市和新疆分别选取20.6万、14.9万、16万的城市居民、在山西选取16.2万农村居民进行心源性猝死发病情况的监测。监测时间从2005年7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。监测总人群共67.8万,最后总死亡人数为2983人,其中心源性猝死人数284人,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为41.84/10万。第一次得出我国的心源性猝死发生率。若以13亿人口推算,我国心源性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万/年。该监测还显示,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,发生率分别为44.6/10万和39.0/10万。

然而,由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不够健全,多数心源性猝死者来不及抢救,心源性猝死的平均生还率会比欧美更低。

传统上认为,心脏性猝死有两个多发人群,一个是从出生至六个月的新生儿,另一个是45岁~75岁的中老年,其中,男性居多。现在心源性猝死已经愈发“年轻化”,运动员猝死,青少年运动后猝死,中青年白领猝死的案例屡见不鲜。

据研究,心源性猝死和吸烟、肥胖、体力活动少等生活方式有关,抑郁、精神负担重的人发病率也相对较高。现在中青年白领大都生活节奏快,脑力劳动居多,缺少锻炼,压力较大,容易疲劳,可能有一定的心脏疾患也浑然不知。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不注意休息和定时检查,总认为自己身体非常好,能扛得住,最容易被心源性猝死“盯牢”,发生“过劳死”。而对于青少年来说,许多青少年喜欢运动,感冒或者身体不适的时候也带病进行剧烈锻炼,容易引发病毒性心肌炎或其他心脏病变,导致猝死。22%心源性猝死者曾经心绞痛“各种心脏病均可导致猝死,但以冠心病为最主要的原因。”吴书林指出,约20%~25%的冠心病以猝死为首发表现。患心肌梗死者中有75%可发生SCD。“虽然不少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,会有心脏疾病的表现,但可惜的是人们往往不会重视这些症状,而猝死的可怕之处更在于其发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”。

但是,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并非完全无迹可循。“发病前,患者通常有一定的先兆。”德国柏林的急症医疗系统曾经对2006年抢救过的406个心源性猝死病例做过统计,结果发现,80%的患者在猝死发生前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先兆。其中有22%的心源性猝死患者会有平均累积长达120分钟的心绞痛,15%的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会平均持续半个小时,其余的还可能会出现恶心、呕吐、头晕等症状。

一般情况下,猝死病人可能会有以下先兆:在病发前的几天甚至几个月前,有可能会感到胸闷、心慌、乏力;病发前一个小时,会忽然出现低血压、胸痛、头晕。在这一阶段,应强化急救意识,及时到医院诊治,做好预防和抢救的准备。

0~2分钟:猝死抢救的黄金时间

心源性猝死虽然来势汹汹,但是它的发生也不是“无中生有”。研究表明,在406个心源性猝死病例患者中,有106例有由血管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史,约10%的患者有高血压史。“由此可见,有这些基础病的患者发生猝死的风险会大大提高,他们对基础病的治疗和控制刻不容缓。”吴书林强调。

一般来说,心源性猝死是由于冠心病、冠状动脉结构异常及心肌肥厚等心脏疾病引起的,其中80%的心源性猝死为冠心病作祟。但遗憾的是,有近四分之一的冠心病患者,在猝死发生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身患冠心病,更没有进行过任何治疗。“而这些人,往往是那些很多忙于事业的‘精英阶层’。”所以,坚持定时体检,提高防病治病意识,及时发现并通过药物治疗各种心脏病,是预防猝死最有效的手段。

猝死发作时,主要表现是意识丧失,惊厥、抽搐、心跳呼吸停止。如果在发生猝死的0~2分钟内进行抢救,大约有50%的人可以存活,而到了20分钟左右再抢救,基本就没有存活的希望了。而上面提到的德国所进行的研究还发现,当心源性猝死发生的时候,有旁观者为其进行了心肺复苏的患者,23%的人能存活至出院,而在无旁观者为期进行心肺复苏的情况下,存活率则只有4%。

在远离医院、没有医生的情况下,一旦有人出现心脏性猝死,除了要马上打120求救之外,正确的抢救步骤为:首先将病人就地平躺,大声呼唤,如果发现病人没有意识也没有呼吸,要立即对准病人的前胸正中偏下部位猛力捶击1~2拳。同时捏住病人的鼻子,对他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。往病人嘴里吹4口气,然后进行胸部按压,每分钟100次,每按压30次,口对口人工呼吸进行2次,一直坚持到急救人员到场。

爆炸伤的现场急救

急救培训:爆炸伤的现场急救

年龄群:70%儿童,30%成年男子事故原因:点放鞭炮热闹过年,可乐极生悲因放鞭炮被炸伤者年年有之,尤其是农村。

急救要领:

  1. 如果炸伤眼睛,不要揉擦和乱冲洗,最多滴入适量消炎眼药水,并平躺,拨打120或急送医院。
  2. 如手部或足部被鞭炮等炸伤流血,急救者应迅速用双手为其卡住出血部位的上方,如有云南白药粉或三七粉可以撒上止血。如果量大出血不止,则应用橡皮带或粗布扎住出血部位的上方,抬高患肢,急送医院清创处理。但捆扎带每15分钟要松解一次,以免患部缺血坏死。

梗塞极易错过急救最佳时机

在“120”每天接诊的病人中,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可以采用急诊介入微创手术解决梗塞症状,但最终做成手术的病人只占1%。因种种原因,99%的患者却错过了急诊介入治疗的黄金6小时。

为什么99%的患者都错过了急诊介入治疗时机呢?“120”放射科郑主任说,发病6小时后再去急诊介入治疗已无意义。但目前的问题是,在发病6小时之内就拨打“120”或是到医院急诊看病的患者比例不高,许多患者夜间出现不适后往往愿意挨到天亮后再上医院。

打嗝如何缓解

急救培训:打嗝如何缓解

其实打嗝本身并不会死人,也不属急救范畴。但是,打嗝是一种令人讨厌的一种症状,有时还相当顽固,从而影响工作和生活。为此,介绍几种急救方法,以使病症快速消除。

缓解措施

  1. 采用深呼吸的方法。比如在进食时发生呃逆可以暂停进食,作几次深呼吸,往往在短时内能止住。
  2. 呃逆频繁时,可自己或请旁人用手指压迫两侧的“少商“穴。“少商“穴位于大拇指甲根部桡侧面,距指甲缘约0.6公分,在黑白肉际交界处。压迫时要用一定的力量,使患者有明显酸痛感。患者自行压迫可两手交替进行。
  3. 取一根细棒,一端裹上棉花(发手边无棒,可用竹筷的细端包上棉花代替),放入患者口中,用其软端按端前软颚正中线一点,此点的位置正好在硬、软颚交界处稍后面。一般按摩一分钟就能有效地控制呃逆。

注意事项

  1. 打嗝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横膈痉挛,同时由于喉内的声门没有充分打开而发生杂音,常常在吃饭过快、食物过热时产生。一般情况下,数分钟即可平息。
  2. 如果持续不停地连续几天打嗝儿,就可能是胃、横膈、心脏、肝脏疾病或者肿瘤的症状,应及时去医院进行细致的诊治。

断肢的急救

急救培训:断肢的急救

  1. 病人如被机器卷入,立即停止发动机的运转,扳开机器,将病人搬运下来,切不可用倒转机器的方法移出伤员。   
  2. 如果肢体有一部分组织扎在机器的齿轮与转轴中。不可急噪地将组织割开或撕下,以致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。 判断有无致命的合并伤 在严重的损伤中,有时不仅是肢(指)体离断,还可合并头、胸、腹等损伤,应快速判断有无呼吸道阻塞、心肺功能、血压等,并进行相应的急救。

止血固定

1.止血 指压法    

①上肢止血:上肢止血时在锁骨上离凹陷处向下向后模到博动的锁骨下动脉,用拇指按压。前臂出血,在上臂肱二头肌中断内侧压迫肱动脉。手掌部出血,压迫手腕内外侧的尺、桡两动脉。   ②下肢出血:下肢出血时在腹股沟韧带中点股动脉走行出,用拇指或手掌垂直压迫。足部出血,压迫踝关节外下侧的胫后动脉和足背的胫前动脉。 填塞止血法 用消毒的纱布或敷料、棉垫等填塞在伤口内,再用绷带紧紧包扎,也能起到止血作用。此法的缺点是止血不够彻底,且增加感染的机会。 加压包扎止血法 用无菌纱布、 敷料或干净毛巾、布料等折成比伤口略大的垫子,盖住伤口,再用绷带、三角巾等适当加压包扎,以压迫止血。此发多用于静脉出血止血。 加垫屈肢止血法 前臂出血时,在肘窝部加一棉垫,屈肘;上臂出血时,在肘窝部加一棉垫,上臂紧贴胸壁;小腿出血时,在腘窝部加垫,屈膝;膝部或大腿出血时,在大腿根部加垫,屈髋。然后用绷带或三角巾将位置固定,即可止血。此法对伤员痛苦较大,不宜受选。怀疑骨折时忌用。   

止血带止血法 用止血带止血法虽然能有效的制止四肢出血,但用后可能引起或加重肢端坏死、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,因此要慎重使用。主要用于经其他方法而不能控制的出血。

①止血带的选择:气囊止血带最佳,其压迫面积大,对组织损伤小,可以调节控制压力,定时放松也较方便。其次为橡皮管、带,它具有弹性好,易勒闭血管,对肢体组织损伤小等特点。其他还可以用较宽的布带、绷带、皮带做止血带。忌用铁丝、电线、绳索等代用。   

②缚扎前的准备:先将受伤肢体抬高,使血液回流,然后在缚扎止血带处的肢体外加1~2层布垫或衣服保护皮肤。不要将止血带直接缚扎在皮肤上,也不要扎在棉衣棉裤外面,衬垫太厚使止血带达不到止血目的。

③缚扎部位:止血带尽量靠近出血的伤口,以减少组织缺血的范围。上臂避免扎于中下1/3处,以免损伤桡神经。大腿宜扎在上2/3处。前臂和小腿因是双骨骼部位血管在两骨骼间走行,止血带起不到勒闭血管的作用,故不宜扎在前臂和小腿。如一部位已缚扎1~2h后,应换在稍高2~3cm处缚扎。   

④注意事项:   

a、松紧适度 适当勒紧,以出血停止为度。   

b、缚扎时间 扎止血带的时间越短越好,一般不超过1h,如必须延长,应每隔1h放松1次。放松时间以恢复局部血流,组织略有新鲜渗血为止。   

c、缚扎标记 凡是缚扎止血带的伤员必须挂上有色的标记,并加强交接班,如缚扎时间、部位等,防止因缺血时间长而发生严重并发症。

2.固定 固定方法

对尚未完全断离的肢体,伤口包扎后应用夹板妥善固定,以免在搬运时增加病人的疼痛,引起再度损伤。夹板的形式不一,可就地取材,只要达到制动的目的即可。下肢有骨折时一般用直木板,上肢有骨折时可用直角夹板,维持肘关节屈曲于90°。

固定时注意事项:   

①应先进行有效止血和伤口包扎后再行固定。对戳出伤口的骨端不可送回   

②尽可能就地固定而不移动伤肢,以免增加伤员痛苦。   

③固定器材不能直接于皮肤接触,应用柔软的衬垫垫好,确保固定效果,避免损伤皮肤。   

④固定时注意捆扎松紧要适度,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,紧则影响血液循环。

迅速转移   

用最快速的交通工具将病人转移到有条件的医院治疗。转移前后注意与有关医疗单位联系,以便他们做好准备工作。

海蜇螫伤急救方法

急救培训:海蜇螫伤急救方法

海蜇属空肠动物,通体透明或半透明,伞盖下有许多触须,其上有密集的刺丝囊,内含毒液。当触须触及人体及皮肤时,即可刺入皮肤并放出毒汁,使人体中毒。

一、主症

局部有触电样刺痛、麻木、瘙痒及烧灼感,经4~6小时出现线状红斑、丘疹、风团、水疱和瘀斑。全身有肌肉痛、乏力、胸闷气短、心慌、气促、低烧、口渴、出冷汗等;少数恶心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呼吸困难、烦躁不安、血压下降、咯血痰,抢救不及时,可死于肺水肿及过敏性休克。

二、急救

  1. 局部涂碱性溶液或1%氨水并冷敷患处,也可用1%碳酸氢钠液、明矾水冷敷。
  2. 口服抗过敏药物,如非那根25mg/次,或扑尔敏4mg/次,或苯海拉明25mg/次。
  3. 静脉点滴1%葡萄糖酸钙液10ml,或地塞米松5~10mg 。
  4. 血压下降时,肌肉注射肾上腺素0.5~1ml 。
  5. 呼吸困难时,取半坐卧,清理口鼻内异物,吸氧。

三、预防

  1. 海上作业者要带防护工具,不要直接接触海蜇。
  2. 禁止在浴场外游泳、玩水。夜间更不应去。
  3. 在游泳时或在船上、岸上发现海蜇,绝不能用手肢接触、捞取或戏耍它。

蚂蟥叮咬急救方法

急救培训:蚂蟥叮咬急救方法

蚂蟥生活在水中,我国南方多于北方。在稻田、池塘、湖沼等处劳动、玩耍、游泳、洗澡会被蚂蟥咬伤,蚂蟥头部有一吸盘,当遇到人体的皮肤粘膜处如阴道、肛门、尿道之处,即钻进去吸血,同时分泌一种抗凝物质,阻碍血液凝固。它吸血时,很难自动放弃。

一、判断

有下水史,被咬者的创口疼痛、流血不止、溃疡等。

二、急救

1.发现蚂蟥叮咬,不要强行拉它,以防拉断而吸盘仍留于创口,加重伤情。

2.采用以下办法使它自动脱离伤口。

(1)用食醋、酒精或饱和盐水,半棉球浸湿放在蚂蟥的头部。

(2)用手拍打或针刺,或烟油刺激其头部,使其自动脱开皮肤。

(3)如喉、鼻腔、消化道、泌尿道被咬时,可用1%~2%丁卡因溶液,或2%~4%得多卡因溶液涂于蚂蟥头部使其麻醉,然后用镊子轻轻取下。

(4)有出血可用2%麻黄素溶液浸湿棉球压迫止血。

(5)伤口用盐水冲洗,无菌纱布包扎。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。

(6)如果病情不严重,即在当地急救处理,如创伤严重即速送医院治疗。

香蕉水的危害与急救

急救培训:香蕉水的危害与急救

天拿水俗称香蕉水,主要成分是二甲苯,是制造喷漆溶剂、稀释剂的主要成分之一。是易燃有机溶剂,遇上高温易酿成大火,甚至爆炸。

对人的危害:经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进入人体,影响中枢神经系统,令人昏昏欲睡、头痛、剌激眼睛和上呼吸道、腐蚀皮肤、破坏肝脏和肾脏功能。

中毒表现: 

  1. 轻度中毒现呈兴奋或酒醉状态,欣快感,面部潮红,继以嗜睡、头痛、头晕、恶心、呕吐、胸部紧束感、步态蹒跚等。  
  2. 重度中毒可出现视物模糊,震颤、呼吸浅而快、抽搐、昏迷。  
  3. 还可发生口腔、咽喉、食管和胃黏膜刺激症状,成人口服15 m1以上可致死。   
  4. 液体吸入肺内,可引起肺水肿和肺出血。

急救措施:

立即求救;口服者立即大量饮水并催吐;吸入中毒者立即转移到空气新鲜地方,维持气道通畅,抗休克处理;皮肤粘膜接触者,用自来水立即彻底清洗。

蝎子螫伤急救方法

急救培训:蝎子螫伤急救方法

蝎子尾端为囊状,有毒腺而成钩形毒刺,它的毒液为无色透明,内含毒性蛋白,其主要成分是神经毒素、溶血毒素、出血毒素及能使心脏、血管收缩的毒素等。蝎子是昼伏夜出,多在石下,阴雨时常进入室内。我国东北地区的毒蝎其毒力不次于眼镜毒蛇。不慎被蜇后,如抢救不及时,常在4天内死亡。

一、主症

有红肿、灼痛、麻木、出血,有螫的伤痕。麻痹呼吸中枢,使血管先兴奋后麻痹;继而引起肠子、膀胱、骨骼肌兴奋。还可引起头痛、流涎、流泪、嗜眠、畏光、恶心、呕吐、口与知肌强直、大汗、体温下降、脉细、呼吸急促,甚者要引起胰腺炎、蛋白尿、血尿。幼儿病情比成人为重。

二、急救

  1. 局部处理同蜂螫,还可用冷水冷敷。
  2. 用明矾研细,醋调外敷。
  3. 雄黄、枯矾为末各等分,用茶水调成糊状外敷。
  4. 蛇毒、薄荷叶、大青叶捣烂外敷。
  5. 用布带在伤口上部3~4厘米处扎紧,每隔10~15分钟放松1~2分钟。
  6. 可切开伤口用1: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。
  7. 严重者边处理局部,边联系送医院。争取及早用抗蝎子毒血清、脱敏、镇静、抗休克治疗。

更多文章...

  1. 遭遇龙卷风的自救